热搜: 乐发VII手机版
中新网乌鲁木齐12月8日电 (戚亚平 郑亮)冬日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一团花桥镇南缘,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四翅滨藜基地十分壮观,一棵棵植物挺立在沙地上,谢小云只要有时间都会来这里看看眼前的这片“绿洲”。
俯瞰十一团花桥镇林带。十一团花桥镇 供图
1994年,园艺专业毕业的谢小云从湖南来到地处沙漠边缘的十一团花桥镇,成为一名林业技术人员。从此,她把精力全部投入到防沙治沙中,通过近30年不懈努力,绿洲向沙漠深处延伸了20多公里,“湘妹子”的绿色梦想正逐步变成现实。
回想起四年前,谢小云连连摇头,第一年栽种的7000亩四翅滨藜幼苗,成活率不到10%。
“在团镇南面沙梁上造林种树的时候,那个苗跟着沙子整个都刮跑了,造林的难度很大。”十一团花桥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谢小云说。
为了拿下这片沙地,十一团花桥镇上下齐动员,还成立由谢小云主持日常工作的防沙治沙工作办公室。
为尽早找到解决办法,谢小云整整2个月吃住、工作在治沙现场,历经100多次试验,突破了苗木本地化种植技术难关。2020年4月,新栽植的3000亩四翅滨藜成活率达到70%,2021年全面完成2.6万亩四翅滨藜沙漠原始地貌造林苗木栽植。
“从2020年到2022年,我们每年春秋季都会进行栽植补植。”谢小云说,三年下来,四翅滨藜种植面积达到2.6万亩,平均存活率达到70%。
谢小云(中)在沙漠中查看四翅滨藜长势。郑亮 摄
多年来,谢小云一心扑在植绿、补绿上,初步构建了以绿洲外围荒漠生态林、防风固沙林、绿洲内部农田防护林、居民区绿化林为主体的四级生态防护屏障。
如今,辖区内已建成1.5万亩农田防护林、道路林、防风基干林,8.8万亩特色经济林,2.58万亩柽柳、甘草、黑枸杞等复合生态系统灌木林,林网面积达12.88万亩。
谢小云说:“防风固沙、植树造林是必须要干的一件事情,我们的田地发展到哪里,我们的防护林体系就要建到哪里,从团部到连队再到农田,现在就到了沙漠边缘,就这样一年一年种下来。”
如今在沙漠边缘,建起了一道道绿色屏障,守住了香梨满园、黄杏满树、棉田雪白、红枣满枝,真正让生态效益转化成了经济效益。
为实现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,谢小云又在经济林上下功夫,对全团的梨园进行技术改良。时下,正是香梨树的修剪时节,谢小云穿梭在种植户的梨园中进行技术指导。
“能看到我们职工群众挣上钱,就是对我自己最大的安慰。”谢小云说。
十一团花桥镇3连职工杨忠琼种植香梨已有八年,在果树管理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谢小云的指导,现已从“门外汉”变成行家里手。
杨忠琼说:“从小树开始小云姐就来给我们指导,大家就跟着她边干边学。她特别有耐心,我种植的香梨产量也从刚开始的几吨到现在100多吨。”
谢小云在种植户的梨园中进行技术指导。郑亮 摄
绿色的崛起,阻挡了黄沙蔓延,当地的沙尘天气也大幅减少。为将黄沙变“黄金”,十一团花桥镇还走出一条发展靠沙、生态治沙、增收用沙、旅游兴沙的发展之路。2013年开始,先后投资4亿多元,精心打造沙漠之门旅游景区,每年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游玩,年接待游客超过40万人次。
沙漠之门景区管理人员杜丽娟说:“通过生态环境的改良,景区的环境越来越好,沙尘天气也越来越少,不仅吸引了游客来游玩,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前来投资洽谈,让景区在运营、客流方面越来越好。”
从青春靓丽到两鬓斑白,谢小云凭借坚韧的逐绿信念,带领团镇职工在沙漠边缘建起了绿色生态带,不仅实现“人进沙退”,还让这抹绿色成为推动职工增收致富的“绿色银行”。
因防沙治沙有功,今年,谢小云荣获“全国防沙治沙标兵”荣誉称号。
谢小云说:“在我工作的时间段,就要尽我的能力、努力去做好防沙治沙这件事。治沙工作任重道远,我将继续坚持在林业工作上、坚守在这片沙漠中,继续为防沙治沙事业贡献力量。”(完)
走进安徽叉车集团的物流装备制造车间,一台台叉车实现了无人驾驶,司机已“退居”办公室,变身操控员,点击智能车队的管理系统,还能查看车辆状态、维护保养等信息。
这是腾讯云与安徽叉车集团共同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。借助下一代互联网技术,企业完成了设备数据上云的第一步。目前,工业车辆接入数量已从8000辆增加到近4万辆,未来预计将有80万到100万台叉车接入云端。数据的实时采集将有效提升叉车行业的服务与创新效率。
云技术助力传统制造业提质增效,让人看到下一代互联网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。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是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,云技术、大数据、区块链、虚拟现实、数字孪生、引擎渲染、安全等技术作为支撑,集成底层技术、应用场景、内容生态、硬件产品等多种生态要素的分布式互联网技术。前不久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发布的《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专利分析》(以下简称《分析》)指出,当前互联网正处于代际变革时期,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正在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:“加快发展数字经济,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。”近年来,我国持续推进数实融合,为高质量发展打造了坚实的数字底座。2022年,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.2万亿元,占GDP的比重为41.5%,位居全球第二。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,要下好科技创新的先手棋,抢抓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变革机遇。
推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迭代创新,必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,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。知识增强大语言模型关键技术、4G/5G移动通信共建共享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……15项前沿领域成果获得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奖,其中不少创新是由企业完成的。数据显示,近10年来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专利申请量约占全球总数的40%,腾讯等中国企业成绩领先。进一步优化环境,提升企业创新能力、激发企业创新活力,才能让更多创新成果竞相涌现。
加快补短板、强弱项,是塑造新优势、激发新动能的题中应有之义。《分析》显示,我国企业相关领域专利数量快速增长,但应用层面专利居多,支撑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芯片、操作系统等领域的专利布局并不占优。相关创新主体应紧盯技术热点和空白点,着力针对技术难点提升基础创新能力,加大培育高价值专利力度。牵住创新“牛鼻子”,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,才能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技术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。从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足不出户畅游世界,到区块链帮助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,再到大数据协助供需双方精准匹配,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正在赋能千行百业的过程中不断实现新突破。抓住这一重大机遇,充分释放创新潜能,提高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,定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,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,更好地造福社会、造福人民。(人民日报 齐平树) 【编辑:房家梁】